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及预防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及预防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无味、无声、无色且无刺激性的气体。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及其明显影响的发作也与其他原因相似。
这里的问题在于,一氧化碳中毒可能导致死亡。
让我来吓唬吓唬你,让你采取行动: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正在发生,而你可能直到为时已晚才知道——可能在你睡觉的时候。
你有木炉、颗粒炉、燃油、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LP Propane)供暖系统吗?如果燃烧或通风不足、泄漏或质量差,你可能会遭遇一氧化碳中毒。
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
给自己买个一氧化碳探测器!
天哪,你家里人的生命值多少钱?至少30元,对吧?在我介绍一氧化碳症状、中毒原因以及危险级别等内容之前,先说说我在家里用的这款一氧化碳探测器品牌/型号。
我认为它是家用最好的探测器之一:
First Alert CO615(amzn)
我喜欢它是因为有自动电池备份,而且你能看到实际的一氧化碳浓度数值(ppm,百万分之一)。
不过,请随便选一个市面上有的探测器,插在家里就行了。
一氧化碳中毒是怎么发生的?
只要有可燃燃料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CO)。
产生的量取决于燃料和燃烧的质量。
燃烧不充分或通风不良会在家中积聚高浓度的一氧化碳。
你闻不到它,所以不会知道它在发生。
我有颗粒炉。
燃烧室是一个密封系统,从外面吸入新鲜空气,然后通过烟囱把加热后的空气排到外面。
虽然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但它永远不会进入房子。
然而,别把这当成借口。
你还是应该有一氧化碳探测器,以防万一有泄漏。
你有木炉也一样。
这也适用于任何炉子。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剥夺身体组织的氧气。
这可能导致癫痫发作、昏迷和死亡。
初期症状
类似流感
头痛
恶心
头晕
疲劳
虚弱
肌肉疼痛
呼吸急促
每年有多少人死于一氧化碳中毒或接受治疗?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400人因意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每年有数千人需要紧急治疗。
危险级别(ppm)?
只需要极少量的就能伤害或杀死你。
100 ppm(百万分之一)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并在1-2小时后让你头痛。
400 ppm在3小时后可能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为什么致命?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我们的器官。
但它对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是对氧气的200倍!
所以一氧化碳会先被血红蛋白抓住,氧气就被挤到一边。
一氧化碳会附着在血红蛋白上几个小时,随着它的吸收,开始饱和血液。
最终,没有氧气可以被吸收并输送到我们器官的细胞,它们开始死亡。
一氧化碳会在楼下还是楼上积聚?
一氧化碳是一种比空气稍轻的气体。
如果供暖系统出现故障,它会倾向于上升并在家中楼上积聚。
然而,在相同情况下,一楼仍然很脆弱!
新建筑 现代“密封”住宅
在过去,“老房子”没有建得像今天这样“密封”。
基本上,它们漏风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老房子取暖需要很多能源。
在大多数老房子里,超过一半的热量损失是由于冷空气泄漏!一氧化碳不能在室内快速积聚。
随着现代“密封”建筑的出现,渗透(泄漏)减少意味着气体可以在室内积聚,如果有源头,一氧化碳可以浓缩。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燃烧不完全且效率低下的炉子会产生过量的一氧化碳。
建议定期维护。
带进气过滤器的炉子可能会堵塞,导致燃料燃烧不良和高一氧化碳水平。
定期检查进气口。
带不当排气的炉子(包括木炉)会将大量一氧化碳释放到生活区。
预防是生存的关键。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有三个步骤。
- 正确排气
- 确保良好燃烧
- 一氧化碳探测器
检测只能依靠质量可靠的一氧化碳探测器。
每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一个。
最好每个楼层都有一个。
特别是在冬季,请考虑保护您的家人免受难以想象的危险。
就像家用烟雾报警器一样,一氧化碳探测器可以救你的命!
最佳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的位置
最有可能在卧室睡觉时被一氧化碳中毒打个措手不及。
在你睡觉的地方附近放一个。
每个楼层放一个
大多数一氧化碳探测器只是插在墙上的插座上(有内置电池备份)。
所以不用担心挂在高墙上或放在地板上。
大多数插座都在靠近地板的地方。
这就够了。
只要有一个就行!
保质期?一氧化碳探测器会过期吗?
重要:一氧化碳探测器(和烟雾探测器)确实有有限的保质期!这根据制造商的不同在5到10年之间。
许多探测器背面或内部(电池仓)会有一个日期。
我记得去年我的一氧化碳探测器发出一声响亮的哔哔声,后来又响了一次……我检查了一下,发现它已经六岁了(保质期到了?)。
数字屏幕上没有任何检测到的一氧化碳水平(ppm是“000”),所以我猜想它是因为老化而出现故障。
所以我订购了两个最新的替代品。
这很重要,朋友们。
如果你没有一个,你应该考虑一下:
亚马逊上最受欢迎和评价最好的之一:First Alert CO Detector
引用:https://modernsurvivalblog.com/health/carbon-monoxide-poisoning/
原文: https://s4.tttl.online/blog/1736088534/